Results matching “阮玲玉”

姚贝娜的《记忆》

上周某天回家略晚,匆匆裹腹之时从电视中传出好听的歌曲,原来是央视CCTV-8的《滇西往事》片尾曲。字幕时隐约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姚贝娜。

今天突然想起,搜索之下才知原来曾经介绍过《阮玲玉》的不同版本音乐时,提到过吴倩莲版连续剧的主题歌是姚贝娜演唱的--《美丽咒语》也是三宝作品之一。

红旗颂

上一次三八节去千灯的车上,和爱好音乐的同事谈起做电影音乐的专题,首先就想到了《红旗颂》,只是希望有更合适的时机来推荐,一等又是半年多,终于等到了今天,这个最适和的节日--十·一国庆。

黎民伟原籍广东新会,中国电影事业家、摄影师、新闻纪录电影的开拓者和香港电影之父。在中国电影界,黎民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电影救国”口号的人,也是最早有计划地将正在进行的大革命全面纪录在胶片上载入史册,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形象档案和第一手历史资料的艺术家。他一生自觉倾注大量精力和财力,为宣传民主革命而努力,对创建中国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起到关键的先导作用。所以还有人将他称为“中国纪录片之父”。他主张“宗旨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更要通过影片把中国固有的“超迈之思想,纯洁之道德,敦厚之风俗”表现出来,传播出去。遗憾的是,《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大战记》等大批纪录片的底片现仅有极少数残缺不全的影片存世,这是中国纪录片的重大损失。

电影史话播出黎民伟专题,重现了那个二、三十年代动荡时期的电影圈,那段乱世中文艺人的挣扎,又提到了阮玲玉,让人想到了张爱玲,才女笔下的《红玫瑰白玫瑰》 ,以及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乱世之恋--《滚滚红尘》(1990)

人们介绍《滚滚红尘》往往以“一部电影,两位才女”首当其冲,当然除了三毛笔下张爱玲原型的凄美故事之外还有影片在1990台湾金马奖,1991香港金像奖的多项大奖,流传下一首经典歌曲《滚滚红尘》……但是三毛的编剧奖一度被寄予众望却落空了,这部电影也成了三毛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部电影剧本,滚滚红尘成了绝唱,属于张爱玲也属于三毛。

关锦鹏的《胭脂扣》(1987)之后,《阮玲玉》(1992)一片获1993年香港金像奖多项大奖,其中《葬花》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相信这样的好成绩也是关锦鹏和小虫再次合作的原因之一。1994年,关锦鹏以独特女性视角诠释了张爱玲的经典作品《红玫瑰白玫瑰》(1993) ,并再次与小虫合作。这回小虫包办了《玫瑰香》的词曲,音乐继承了《葬花》中的老上海风格,由林忆莲演唱,并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提名。

《阮玲玉》之音乐

怎会想到阮玲玉?

周末电视,东方卫视一娱乐节目(貌似舞林大会)中穿插的十几秒音乐犹如出自二三十年代留声机……冥思苦想冥思苦想总感觉是出自《阮玲玉》(1992),果不其然--这就是《葬心》。

葬心
《葬心》曾获得香港年度最佳音乐奖,录音奖

先补充一些有关谚语的知识。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在发达的语种中极其丰富。中文的熟语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成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固定短语。成语的整体意思和各个词的意思不尽相同,大多含有潜在的意义。如胸有成竹,图穷匕见,杯弓蛇影等,在汉语中,四字成语是基本形态。

·警句和格言--是习用的名人之言,经典之语,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歇后语--是习用的譬解语。前半句是形象的譬喻,后半截是解语,用来直接说明事理。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孔子搬家尽是书(输)。

·俗语--是群众口头使用较多的固定常用语,特点是通俗化,口语化,也有一定的形象比喻。如,一个巴掌拍不响,打肿脸充胖子等。

·惯用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多三个字音节。如开后门、吃红灯、碰钉子、捣浆糊。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可以作为独立交际单位也可以作为句子中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