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matching “老友”

毕业生

六月的校园,阳光明媚,绿意浓浓,正是离校留影最佳的时节。而极具特色的校门牌坊哪怕车水马龙,伟岸的毛主席像即使十年如一,傲然矗立的图书馆双子建筑纵然不易拍全,这些仍然是毕业生们依依离校的热门背景。绽放笑脸的学子在母校最后的日子里忙碌着摆姿势,随着快门的轻响,在时间的三维空间定格。这些青春的欢乐呀,忧愁呀,成功呀,挫折呀,都将随着偶尔从广播飘出送别的歌声中泛出微黄,但青春的记忆却永不褪色!

租借学士服拍照在我们本科毕业那会儿还不甚普遍,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只有少数学院大行其道。我们同学寥寥十几人,分散各自导师旗下,连合照都没有,甚至未到离校时间就已经各奔前程了。我对于没有留影虽然心生遗憾,尤其是学士服拍照在这几年愈加成为流行风潮,每次看着人家礼帽阔服的扮相,心里还有点酸酸的。不过我的相册中也有一张伪“博士照”--唯一一张初中时拍的博士帽艺术照,只是幼稚、单纯的表情任怎么“艺术”也掩饰不了。

毕业生poster

记得Dustin Hoffman在 《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中的经典表情吗?几许自信,几许迷惑,有些天真,有点无辜,渴望世故,却对世故感到恐惧的茫然无助……当然,美国的大学毕业生至少从年龄上来说已较为成熟,可是同为社会新鲜人,同样初出茅庐,也同样的面对人生一段前程的迷茫。这种心境之下,最能安抚人心的就是友情了,尤其是面对离情别绪时想要强留的友谊,和那段青春岁月一样美好缤纷--这也是文艺创作的最佳题材之一。国内十年前有以高晓松、老狼为代表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台湾省二、三十年前有罗大佑、齐豫、蔡琴等为代表的民歌民谣木吉他风潮,而欧美则在更久的五、六十年代有保罗·西蒙和他的《ScarboroughFair》。

虽然范玮琪知识女性的形象尚可,但她的歌却听的不多,除了一首《那些花儿》。比起朴树的,更喜欢范范的版本。每次返乡总想偶遇多年未见的朋友,期待着荧幕中戏剧性的重逢,亲切聊起压箱底的往事和泛黄的童趣,可是每次回来都那么匆匆,匆匆而未赴的聚会,匆匆的见面寥寥的谈话,匆匆的路遇,匆匆的照面竟然没记起彼此的姓名。尤其是这次,看着街头少年人,不禁想知道我的同龄人都去了哪里?

散文:十字路口(1996)

“当最真挚的情感包上过于华丽的外衣,就变成了糖度过高的降压药。”
-------------------Mercury_C名言(摘自墨神的凡龛
那阵子,听苏有朋的背包(第三盘专辑),很有感触,又面临离别,于是乎写着写着玩起了文字游戏,--有些不一定容易看懂,情感也就打折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