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matching “编剧”

赤壁,这两个赫然大字,相信不论在媒体还是街头都是本周热点。我周六晚错过的首映庆典,周日终得闲暇却碰个正着看就看吧。

台上主持人人头攒动,吹捧之声此起彼 伏,名人班底车水马龙,大牌明星卖力献演--忘记从哪一年哪部大片开始,这就是首映庆典的套式。有幸,这次在成都,这个灾后伤痕初复的坚强城市,庆典中加 入了大爱的成分以及捐助的环节,尤为印象深刻。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Posted on
  • by

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据说在欧洲可比肩莫扎特,在中国也颇受小资们的追捧。不过在国内一轮又一轮的"韦伯热"之后,为人熟知的仍然只是他的音乐剧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如经典的《歌剧魅影》和《安魂曲》中的曲目外,还有《贝隆夫人》(Evita,1994)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猫》中的《回忆》、《歌与舞》中的《意外的歌》、《爱的观点》中的《爱选择一切》等。显然,墨神还未熟知,只是看了《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2004) ,深深喜爱其中的音乐。

东方影视播放的一部张国荣主演的福音电影,让我有想起了这个昔日的巨星。他的作品多的数不清,或许其中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完全代表他,但是他却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个星光璀璨的大香港影视歌的黄金时代。而文艺片,尤其是与王家卫的合作文艺片,是张国荣抛除偶像实质展现演技的契机,那种阿飞正传中的无脚的鸟儿不知何处栖息停留的感觉也令他的自我得到释放,角色发挥自如,成为荧幕经典。巨星陨落已五个年头了,又是4月1日多少人又再次想起,无独有偶,番茄台也以《东邪西毒》的重播作为怀念。

回首《大时代》

安徽台又开始重放《大时代》了,非常想看,虽然已看过不下3遍,但是却害怕那种看完之后郁闷、压抑、气愤,简直到怒发冲冠的地步。

可以说《大时代》是所有港片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作品了,不论人物、剧情还是冲突都是独树一帜的。还记得首次看时还小,总希望剧不过半所有误会都会冰释了吧,毕竟郑少秋的楚留香形象已深入人心,看丁蟹满口仁义道德,似乎只是顽冥不灵食古不化的人,没想到居然真的是假仁假义满口仁义道德满腹自私自利……简直气死我了!不由想起更早一部让人如此感受“深刻”的港片--《义不容情》,片中温兆伦也塑造了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大恶人,和丁蟹的“深入人心”有的一拼。无独有偶,原来这两部电视剧居然是TVB最经典电视剧排名的前两位,而且编剧都是出自韦家辉之手。

大时代

日记:Feeds猛增和弱智编剧

放假一个月来,懒惰的只留下两小篇blog,可是奇怪的是年前几天feeds数剧增,长至前些天骤降的两倍左右,今天更是达到125个,缘何?

从一位osxcn老兄处得知原来是“16号的官方blog中已说道Google Reader在用户的强烈要求之下开始提供订阅数的统计,Feedburner也没有落下,也在官方blog中宣布第二天提供统计数报告。”

一朵鲜花鲜又鲜

迷恋老歌,像中了魔,尤其是幼年记忆中哪些动听的歌曲,许多来自经典电影。

我的电影电视音乐进展速度太慢了,涉猎那片肥沃土地的只有当时兴起的《歌唱大别山 》 《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午没去打球,因为感冒两周沙哑的嗓子今天终于开声了,忍不住和志同道合的同事聊起音乐来。从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开始,高音、中音、民歌、美声,边说边唱边交流,不知不觉又到了宋祖英--似乎不论讲美声还是民歌总会涉及到的名字。于是又提到那首好听的一朵鲜花的不同版本……是时简直可以用迫不及待来形容我想要推荐这首歌曲的心情了。

我为什么写博?

中小学议论文中经常引用的名言之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在兴趣的驱使下求知欲的膨胀会让一个人自觉的去吸取新知识,这也就是主动学习,与为了应付任务强迫自己的被动填鸭的效果是有显著差别的。主动学习会触发我的思考,抒发和成文。于是墨神的凡龛就留下了我学习成长的点滴。

韩信:功尘末路断头颅

东方电视剧频道的《楚汉骄雄》终于演完了,也算了却了每天急忙忙冲回家就打开电视的挂念。

说来,此剧并非经典,倒是有些特点,如郑少秋继丁蟹(《大代》)之后再次塑造的反面角色,一如丁蟹般假仁假义自私功利,却表面一幅大仁大义贤德忠厚状。虽不及丁蟹这个人物的地位,也可算的上是特立独行了,此外继续延续了"丁蟹效应"。而江华饰演的项羽故作凶恶状,总让人想起而是过过家的游戏。另一个角色,韩信,居然被塑造成自大奸诈残酷好战的形象,剧情和人物性格都太单薄,总觉象一出闹剧,追看的原因只是想知道如此一段历史在香港编剧的手下被改装成何样?果然不出所料的失望,正如所有看过的港版历史题材连续剧一般,简直如儿戏。相比国内钱雁秋笔下狄仁杰的故事差距不止一点点。不过总体来说比起某版本《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朱元璋王位之争来要好不少,还是希望港台编剧不要再染指历史题材为上。

编剧导演作一回

最近很忙,却不是忙现在的工作,许多时间耗在了参加会议、培训,组织活动,协调、交流等等杂事之上。当然在忙碌中也学到许多东西,这些大部分非课本所能学到的知识对于我们初入职场的年青人,对于曾有职业理想和抱负却在现实中逐渐打磨的“学生气”职员来说,尤其显得可贵。尤其是上周工会培训请来社会学教授李占才所作的关于社会和谐的报告,精彩纷呈--让人不由联想到古时茶楼论世事说故事的说书人。当然启发和感慨还不仅在于此,太多太多终身受益。

另外还完成了一个大工程--一个小品剧本的构思到初稿以致修改、完成。也作为我们青年论坛在2007年全馆元旦联欢中的主打节目。经历过这些才知作编剧、导演远非想想中那么简单。我对对拥有真才华的人格外佩服,例如冯小刚,例如钱雁秋。神探狄仁杰那样的剧本又要如何的心思、多少精力才能完成?我这短短几页纸,不过几分钟的小品短剧已经“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何况一共67集的狄仁杰上下部?

长歌一曲

CCTV-8大力造势吸收广告近一个月之后,据闻《神探狄仁杰Ⅱ》终于要在近两天正式播出了。

多年来成长令不少兴趣有所转变,但是侦探、悬疑故事却始终是我的所爱。狄仁杰系列,包公系列都可谓此中的代表剧作。依稀记得最早的狄仁杰身着绿色官袍智破珍珠奇案(年代久远只剩点滴片段了),后来的重拍之作孙承正似乎没有演几集就换了主演,不过故事依旧精彩(去年还down来第二部重温呢)。这两个版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根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狄公案》改编。 许多案情结局于原著无出其右,虽然故事跌宕起伏场面渲染阴森恐怖但还是不难推断发展脉络。而新版的《神探狄人杰》(Ⅰ、Ⅱ)出自编剧钱雁秋原创,身为导演,他更方便掌控剧集的拍摄,将剧本中的神秘、曲折、阴森、反复,以及正反双方的智慧较量淋漓的展现出来,结合剪接手法,故事更加完整、呼应,环环相扣,让人捉摸不透又心悬紧扣。

高罗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