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tagged “Moviestar”

郭富城·三岔口

再说到郭富城,脑海中的映象已被烙上了另一种形象--胡子拉碴,一脸沧桑,邋遢模样的痴心苦主儿。对了,就是《三岔口》中藏在车里偷看貌似前女友的李心洁一家生活时又幸福又伤心……只能大口啃着汉堡(?)哽咽着强忍泪水的悲情表演。短短几分钟若干镜头,主要是牵动面部肌肉的表演何以留下如此深刻的映象?原因不仅出于影片对孙哥哥这个人物特殊命运的设定(悲苦而痴情的勇敢干探,所有人都无法抗拒),更是出于耳目一新的郭富城的表演和形象。

关于《公民凯恩》,评论看了不下十个,可是电影至今还没有看过。不过相信同我一样的电影fans门通过附录转载的一篇评论也可以恶补一下基础常识,不过有机会一定要看原片的。

试论《公民凯恩》的不朽

文/周黎明

英国《视与听》杂志自从1952年起,每隔十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影片。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凯恩》(Citizen Kane,港台译为《大国民》)每次都名列榜首,而其他名次的作品每次都有所不同。换言之,在过去四五十年里,世界上最有资格评论电影的人对哪部影片在艺术上居于亚军或季军位置无法达成长久的共识,但他们一致认为,《公民凯恩》是最伟大的电影作品。

早就看完这本书了,属于电影艺术的科普素质手册,感觉大开眼界,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将收集和观感整理成文。

今天终于腾出时间,重新理顺思路,达成所愿。成文过程中还吸取了绿土地的电影百科外国电影史中的一些知识,在此致谢。

书中强调的是“观赏一部好的电影要学习好导演是怎样发挥他的艺术创造力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电影的发展史和经典电影中高超技巧的解读,第一遍看,有些晕头转向呢。

整理过程,我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大致分为几个部分--电影的诞生、默片代表和发展、有声电影发展(简)、类型与流派的划分●,时空转换(即场景、时间与镜头运用)●以及经典电影解读(《公民凯恩》),其中●两部分中穿插着电影的发展历程。

上周看的电影《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995),触动很深。或许一些专家尤其文学人士带着原著的条框去定格她的时候,会有众多的非议。但是从电影以及改编剧本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红字》算是成功之作。

她没有完全照搬霍桑小说的原貌,事实上,想要完全照搬也是不可能的。小说从海斯特受到公审开始,而电影却为她补充了一段前因,使故事更完整,人物行为和性格更突出更具特点。我认为,这段海斯特来岛,不惧欺辱,不理会他人眼光,以及丛林巧遇阿瑟牧师等等的安排都为后来打下了坚实的伏笔,这种伊甸园般的场景,一见钟情的相遇与后来受审,以致丈夫回来后的压抑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是谓欲抑先扬吧。……

电影:瘦身(2005)

看《瘦身》,为了看黄秋生。

如果有只用演技而不含丝毫外表的成分来证明自己实力的演员,黄秋生首当其冲。他表演的人物没有定论,总之据剧情需要七十二变,均来自于生活--一个字:真。

剧情跌宕起伏,结局难料~

我看电视

从小就喜欢看电视,甚至初三中考,高中会考,高考也没耽误过,遗憾是大学和读研期间就算有时间也没有条件,最大的幸运是近年来装上电视卡后可以重拾旧爱了~

工作再忙回到家也难拒绝电视。吃饭时有CCTV-3的综艺快报,之后电影台还有世界电影报道咨询快车。晚上做事也想同时开个窗口欣赏两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