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

错过首播,第二日补看。

品三国,从苏轼一首《大江东去》开始: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国,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三国,风流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三国,英雄叱咤,江山如画,多少豪杰。三国时代,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历史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有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据易中天教授查证,人们认为周瑜气量狭窄,蒋干在赤壁之战时候到周营去盗书等都不符合历史,诸葛亮的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

诸葛亮三戏周瑜

而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

易中天品三国内容及评议:

一、正说历史:

(1)当代视角: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易先生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有历史感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也一定是有历史感的,我们割不断历史。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弄清楚问题何以产生,否则就只能治标不治本。想治本就要研究“本”。我不指望我的著作能解决现实问题,只指望为那些试图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提供历史的依据和参照。

(2)还原历史:

易中天品三国这个系列首先是还原历史,就是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情境是很重要的,比如人到了五星级酒店肯定不会随地吐痰、扔烟头,因为整个环境会给你一种文明的暗示和压力。

(3)触摸历史的血肉和肌理

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是易先生认为,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不管历史怎么发展,有一条是永恒的,那就是人性。易先生有个说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是秦时的关、汉时的关、唐时的关、宋时的关,这些关都会变,但明月不变。明月就是永恒的人性。所以,这个系列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最后落脚在人性上。人性是相同的,也是永恒的。历史是会变化的,人性是不变的。历史的条件变了,人性的表现也会变。

二、梳理三国的三种形象

所谓“三国”,指的是从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到公元280年西晋统一这90年间的历史。其中,以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为界,又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特点是天下大乱,后段的特点是三国鼎立。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混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是三国时代的总体特征。

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首先表现在文人的眼中。最著名的当是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对三国的向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的大小李杜(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等也都写过三国的诗,比如李白“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元稹的“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杜甫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辛弃疾的“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都是千古名句。

人民群众很喜欢三国,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至少在北宋,三国就是“讲古”的热门话题。到了明代,就几乎无人不说三国了。鲁迅先生说,明季以来,世目《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为“四大奇书”,居“说部之首”,直到乾隆年间《红楼梦》问世,才屈居其后。但“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浒》”,也就是说,老百姓喜欢的,还是《三国》和《水浒》。事实上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不是《红楼梦》,而是《三国》和《水浒》。比如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强盗奉宋江为祖师爷,小偷奉时迁为祖师爷,没听说过哪个行业奉《红楼梦》人物为祖师爷的。鲁迅先生甚至说中国社会有《三国》气,有《水浒》气,可见其影响之深入骨髓。


看来,文人和民众都很关注三国。当然,文人和民众的关注是不同的。文人的态度是向往,民众的态度是喜欢,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但不管怎么说,三国,确实是令人神往的。那么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知道,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在一般民众看来,故事是可以随便说的。但是在历史学家看来,历史是不能随便说的。于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有了三种面目。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如《三国志》。一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这是文学家主张的样子。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各种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这三种形象的差别是很大的。比如关羽,在《三国志》当中是人,到了《三国演义》就变成了神。到了民间信仰那里,就不但是神,而且是财神。关羽是将军,当战神还有道理,怎么会是财神呢?我看总有一天,关羽会变成爱神,因为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很执著的。他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一往情深,令人感动,可惜后来被曹操抢走了。


所以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三国,我们这个节目要做的工作就是讨论这三种形象。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分析”,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其实,正如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也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时代意见”;还有一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个人意见”。任何人讲历史,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这三种意见。毕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已被东去的大江(也就是历史的长河)“浪花淘尽”,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难免被人随便评说。张升的词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其实“尽入渔樵闲话”的,又岂止是“六朝兴废事”?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独特“品”法:平民立场品人生智慧

十年前,易中天开始琢磨如何让学术走进市场、走进社会,所以写了许多看起来不那么“学术”但反响很大的文字。写作之外,易中天还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因长期关注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易中天甚至被人称为“城市规划家”、“城市观察家”。所以在2006年,易中天将一如既往地忙———他将继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2005年讲完《汉代风云人物》获得普遍好评后,继续与《百家讲坛》合作在电视上讲一年“三国”。在《百家讲坛》上的历史上,一个人一讲就是一年,这还是首次。

那么《百家讲坛》为什么选择易中天讲三国,易中天的“道行”又何在呢?

讲述历史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正说公信性比较强,但读来枯涩乏味;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但其中想象成分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易中天先生认为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妙说,首先作者得有趣,有文学修养,有体验历史、品味历史、把握历史情调的能力。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