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ay Up:汉乐府·江南

作为3月7日所背,其实是一首熟知的乐府词,因为其日忙的不可开交,连插耳机的功夫都顾不上,回家路上寻思只得"暂把旧识当新知"了。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这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想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贪图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读诗犹见江南铺天盖地的莲叶背景中,欢乐劳动的青年男女们,您耳边是否也响起了采茶舞曲的小调?不置可否,这样一幅景致作为电脑一族的时常冥想的对象至少会舒缓头晕眼干的典型不适。当然,最好还是站起身来,走走看看,呼吸新鲜空气,舒动筋骨,加上养眼美景,相信定是有益身心的一大乐事。

三月依旧春寒料峭,您的踏春计划准备好了吗?

 

附: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除了《江南可采莲》外,还有《采莲曲》,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等,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都写过这类诗歌。收集采莲诗7 首至此,同赏(更多

一、汉乐府·采莲曲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流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今渠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迭。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莲丝。故情何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南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

赏析:《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梁天监十一年(512年),梁武帝萧衍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采莲曲》即为其中之一。此诗郭藏倩《乐府诗集》卷五十题一作《采莲归》。

这首诗可分五段。开头五句写采莲女乘舟踏上归途情景。寥寥数句,即勾勒出一个水美、舟美、人美的动人画面。水美----因水中荷中密密迭映,江水似染成绿色,秋风吹起,泛起阵阵涟漪;舟美----以桂木、兰木等名贵木料制成,香气馥郁,精美坚固;人美----穿荷香衣,着绸绫罗裙,手腕如玉的采莲女端坐舟中,荡桨摇橹,顺流而下。一个"归"字,点出了时间----傍晚时分;交代了环境----归家途中,全诗即在此场景中展开。

"叶屿"以下六句,转入相思。"叶屿花潭极望平"为舟上所见,"江讴越吹相思苦"为舟上所闻。采莲女极目远眺绿叶复盖的小岛和莲花盛开的水潭,平坦无阻,江面上传来阵阵渔歌越曲,声声入鸣,刚才的欢快情绪,烟消云散,勾起深深的思恋之情。"塞外"二句点出其相思之原因:远在塞外从军的夫君久不回返,怎不教人痛苦、思念?

"今已暮"以下九句写采莲之趣。"渠"为人称代词,"倡家"即歌女,此指上边所说的"江讴越吹"者。"今渠那必尽倡家"为故作通脱语。"官道"二句暗用汉乐府《陌上桑》之典。《陌上桑》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句本此。"莲花"二句写出红花绿叶交相重迭的动人画面,为下二句作铺垫。"羞眉",为羞于眉,不如眉之意。"强",指勉强、差强。"叶翠"二句将采莲女置身于田田荷叶、艳艳莲花丛中,两相对比,更显出其美丽妩媚。这段表面写采莲之种种乐趣,似十分轻松。其实,前半为强作笑语,故作解脱。后半极写采莲女如花美貌,正蕴含着她对青春将逝的隐隐担心,也曲折地表现了她对夫妻早日团聚的向往和渴求。

"佳人"以下八句转入回忆,并进一步表达其思念夫君的焦灼和不安。轻舟穿行,不觉驶近年与夫君依依惜别之处,采莲女凝眸注目,倍感惆怅。那令人留恋的一幕,又一次浮现于眼前:两人一道牵花赏玩,喜爱莲花的并蒂开放;轻折白藕,那扯不断的藕丝,更令人怜爱。"共蒂"、"莲丝",在乐府民歌中常用来喻男女情爱,此处亦有一语双关之意。然而,旧日情意,已无处可寻,那当年牵花折藕处,只见"新物华滋"----一片新花枝茂盛繁密,这怎能不令人为之黯然伤神!"不惜"二句用了两个典故,一为郑交甫江边遇神女赠玉佩事,一为苏武牧羊北海之事。前者表明采莲女对其真挚爱情之坚贞,后者则透露了因夫君久无音讯而生的胆怯和疑感。

"采莲歌有节"至篇末八句,从采莲女个人写到其群体。舟中采莲女的沉思遐想被阵阵采莲曲歌声所打断,原来,虽已入夜,采莲女们仍在辛勤劳作。在这江上秋风浩荡,一轮明月当空之际,女主人公与一群装饰得十分漂亮的采莲女子在十里莲塘相适了。按理说,她们见面,应该互相询问一天采莲收获,或者拉拉家常,但是,她们的话题却都是打听离这寒江千里之外亲人们的消息,都在诘问"征客"----夫君们离家乡有几重山、几道关?可见,她们有着共同的痛苦,共同的命运!因征夫赴边而愁怨和相思乃是普遍的现象。

《采莲曲》内容历来以描写江南采莲女劳动和爱情为主,很少包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多显单薄。而王勃这首却赋于笔下采莲女以远赴边关的征夫之妻的身分,因而使诗歌具备了闺怨诗的特点,但采莲女仍为劳动妇女,诗篇生活气息浓厚,绝不流于纤弱,颇含清新刚健之气,非一般闺怨诗可比。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开始先就一个采莲女着笔,直到诗末才将其与采莲女群体联系起来,点出征夫闺妇之怨乃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就使诗篇兼容个和一般于一体,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可说是作者构思上独具匠心之处。

这首诗为一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采莲女心情与其周围环境气氛密切结合,事与情交织成一片,叶屿花潭、江讴赵吹、红花翠叶、江风飞雁......无不映衬、烘托着采莲女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情景乳水交融,可谓天衣无缝。

在《乐府诗集》所录三十来首《采莲曲》中,这首篇幅为最长。王勃以前所作,多为五言八句,五言四句。这首虽为七古,句式以七言为主,却杂以三、五言句,特别是"莲花复莲花"以下十句全为五言,可见其句式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全诗略按"始归"、"相思"、"莲趣"、"伤别"、"夜逢"为序次第写来,调子忽而轻松、忽而滞重、忽而明快、忽而忧伤、忽而深沉,无不切合诗意。韵脚依诗歌发展而更迭转换,平仄互押,愈显流动而不呆滞

二、采莲曲(王昌龄)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主要写采莲姑娘的美丽容貌。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美丽的脸庞。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妙和谐的图画。这里写采莲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俗气,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莲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莲。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露出庐山真面目",而是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趣意味。

三、采莲曲(白居易)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一个小伙子,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四、采莲曲(戎昱) 

采莲曲

戎昱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戎昱也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比较别致。他没有写荷花荷叶,也没有写采莲的情景,而把目光放在了采莲女群体的歌唱上。一、二句直写人物,采莲女头上插满了鲜花,划着木兰舟在湖中欢快地荡漾。三、四句承上而来,天已傍晚,秋风清爽,红霞满天,玩疯了的姑娘们似乎忘记了时间,仍在争先恐后地唱着菱歌,竟毫无一丝归意。"争唱"和"不肯休",写尽了采莲女子活泼欢快和流连忘返之情态。

五、采莲词(张潮)

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张潮也是一位唐代诗人,这首诗匠心独运,从另外一个角度写采莲,突出了采莲姑娘们团结互助的精神。第一句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晴空万里,又是一个采莲的好日子。第二句写傍晚,乌云突然涌来,遮住了大半个江面,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第三、四句转而写人,狂风袭来,小船摇摆不定,大有颠覆之势,危急时刻,幸遇相识的邻女,两舟并靠在一起,就不怕狂风恶浪了。这首诗歌虽然短小,但写得惊心动魄,起起伏伏,几经转折,终于化险为夷。

六、采莲曲(王勃)

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

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解析】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
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此为第四层,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我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这是诗歌的结尾部分。前四句描写秋夜江畔莲塘的景象。明月当空照,清风吹拂着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着银光。莲塘里传来阵阵歌声,采莲女们尚未歇息。最后四句,游客与众采莲女子相遇,目睹她们互相询问对方征夫的情况。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采莲女子,正打点舟楫准备回家,尽管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是空帏!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这首《采莲曲》说:"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
这首《采莲曲》它的内容充实生动,言辞优美,是一首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华美的言辞,浏亮的音节,复沓的旋律,在这里不但没有铺陈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毛先舒在《诗辩坻》中评说:"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结尾的构思精巧,笔力独到,诗人既善于描绘典型形象,又巧于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使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正如明张逊业在《校正王勃集序》中说:"论曰:'王子安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 

七、采莲曲(李白)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几首诗歌虽然着眼角度不一样,但都很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前两首含蓄蕴藉,后两首明朗直爽。王昌龄的诗突出了采莲姑娘的美丽动人,白居易的诗突出了采莲姑娘的心理情态,戎昱的诗突出了采莲姑娘的顽皮活泼,张潮的诗突出了采莲姑娘的美好品质,李白则是一贯的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