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ay Up:陈与义《临江仙》

浅浅教学需要,继续复习古代诗词。

这是教会浅浅的第一首词。从小小姑娘的口中说出"二十余年如一梦"有另一番味道。(恰如她背诵"只是当时已惘然"时,似乎也能感受到些许惘然。)

就像某些歌曲,打动人的或许只是其中的一句或几句一样,许多诗词也是如此,更高明之处在于,就是这仅仅的一句,可以营造一个场景,可以令人触景生情,可以衍生出一个故事,一段传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嫦娥应悔偷灵药","若是龙城飞降在,不叫胡马度阴山","马作的卢飞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这些几个字十几个字所呈现的离不开文字背后典故的支持。另一种,是只言片语的意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

为什么格外青睐这首词呢?不仅是出于对南北宋交替时期特殊历史背景对人(文人)心理的影响感兴趣,其实仅此一句"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就令人浮想联翩了。从很早之前看的一部穿越架空历史的小说,那些人物白衣飘飘如谪仙般的人物,那种豪气干云生死相托的情意,那些壮志满怀,才情满怀,那些岁月无声,人生无奈,所有那些留在脑海中形成了难以磨灭的画卷。十年后故友重逢,回想当年的青葱岁月,纯真与懵懂,豪言壮语,拳拳赤诚,如今也只是随着岁月幻灭成脑海中的影像......那些我们热爱的、我们追求的、我们执着的、或错过的,也像那些小说故事一样,无法重来,或者重来也因蹉跎岁月而索然无味吧,哈哈。只能遐想?不会惘然。

临江仙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最初多咏水仙。故名。后用作一般词牌。又名《谢新恩》  《雁后归》、《画屏春》等。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品评】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而画面的中心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后杰。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者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競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下片折回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
 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一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来自陈与义的诗《咏牡丹》。可能是出于对那段特殊历史的不同感触,这一时期的诗文、书法绘画都是我忒额关注的。

咏牡丹 (宋·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